元月21日,也就是己亥年臘月二十七的南京,漫天的小雨,淅淅瀝瀝,拉開了南京節前連陰雨的序幕。
河南省土壤調理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傳忠研究員代表河南省土壤調理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驅車500多公里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看望我國老一輩土壤科學家、94歲高齡的魯如坤老先生。

張傳忠(右)在魯如坤(左)家中
魯如坤老先生1926年1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永城縣山城集(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是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之子,是我國土壤農業化學家。他致力于土壤磷素農業化學以及農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農田養分退化等的研究近50個春秋,對水旱輪作條件下磷肥的施用,磷在水田中形態轉化、消耗、積累以及評價農田養分平衡的新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大面積施用磷肥和磷肥工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土壤治理領域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之一,被業內稱為土壤領域的“大國工匠”。

魯如坤

張傳忠(左一)
同樣作為我國土壤治理領域的杰出代表張傳忠研究員和土地打交道已經有40個春夏秋冬,在土壤改良、耕地質量提升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并于2007年發明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土壤調理劑,又稱松土促根劑。破解了影響糧食提質增產的世界性技術難題,為土壤改良、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找到了一條可靠途徑。
張傳忠對魯老的敬佩由來已久。在他上大學的時候就把魯老作為偶像,立志做一名像魯老那樣的農業專家,讓全國人民吃飽肚子,生活過得更好,為國家分憂解難。長期的超負荷工作是他的腰椎、頸椎、膝蓋落下許多毛病。今年8月份,一向倔強的他因為腰椎嚴重神經壓迫在病床上躺了3個月,好轉一點就又投入到工作當中。
在農歷庚子年即將到來之際,他代表河南省土壤調理與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學術委員會來到南京看望這位自己一生敬佩的老人。

張傳忠在觀測煙臺蘋果含糖量

張傳忠在湖南水稻田調查

豫東地區耕地質量提升會議觀摩現場

河南省耕地質量提升會議觀摩現場

山東番茄示范現場
在魯老家中,看到老人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張傳忠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老人一起對我國的目前的土壤狀況、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并對河南省土壤調理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2019年的工作做了簡要匯報。他說:“過去的一年,土壤調理劑(松土促根劑)在小麥、玉米、花生、大蒜、瓜果和云南、貴州、湖南、河南煙葉等多種作物上示范推廣效果顯著,取得了可喜成績;在國土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再創佳績,國內部分省份已把具有松土作用的土壤調理劑作為土壤改良和耕地質量提升中的一個必要的技術措施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當中進行實施;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新型肥料增效劑和萬噸土壤調理劑(松土促根劑)生產線順利通過驗收。”
魯老聽到工程中心取得這么多的成績時非常高興,不時詢問松土促根劑的施用時間、施用方法、施用區域和施用作物土壤。張傳忠都一一回答,張傳忠還對2020年的工作計劃做了匯報。老人興奮的說:“你們工程中心的擔子很重,但我看到了你們身上的韌勁、猛勁和闖勁!我們國家地少人多,不從技術上突破是不行的,松土促根劑從研制成功到現在已經13年了,是非常成熟的一個技術,做好科技成果轉化,讓松土促根劑發揮作用,同時,還要研究出更多應用成果,保護好我們的國家賴依生存生產糧食的土壤,確實落實習總書記所說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指示,打好土壤改良這一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和糧食可持續發展的大戰役!”
字里行間,充滿了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對新一代的肯定和期望,張傳忠被94歲高齡的魯老心懷天下,心系全國的土壤,一心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為土壤事業奮斗的精神深深感動;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孜孜不倦精神肅然起敬!

張傳忠和魯如坤家人合影
他對老人說:“請您放心,我們會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接過你們手中的接力棒,決不辜負老一輩科學家的重托!一代一代打造大國工匠精神,把土壤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