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將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立足根本,突出優勢,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全力推進農田建設工作取得扎實成效,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住“三農”基本盤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二五”以來,全省累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700多億元,共建成高標準糧田5400萬畝,為全省糧食持續穩定增產、提前完成糧食生產核心區1300億斤糧食產能建設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提升了農業抗旱減災能力,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7提高到0.61,高效節水灌溉率由15%提高到27%;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縮短了輪灌周期,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灌溉效率,畝均節水、節電率分別達到24.3%和30.8%,化肥、農藥施用量分別減少13.8%和19.1%;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成區內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比非高標準農田區每畝增產73-89公斤,增產率15%-20%,糧食生產能力平均每畝提高150公斤左右;提升了農業科技應用水平,良種良法、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深耕深松、旱作節水、農林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一批穩產高產防災減災實用技術在建成區實施運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糧食生產連續多年實現穩產高產。
一、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大力推進農田建設。河南省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9年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獲國家批準,2012年圍繞“保糧田面積、保糧食產量、保糧農收益”,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科學編制《河南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2012-2020年)》,統籌推進田間生產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糧田,力爭到2020年,在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的95個縣(市、區)建成6369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總糧食生產能力達1300億斤以上。目前,全省已完成建設任務5400萬畝,占規劃建成任務的85%。在高標準糧田區域內,配套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機物資裝備,開展科技推廣支撐條件建設,加強增產關鍵技術應用,增強抗災減災能力,達到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逐步推進土地流轉,實現穩產保收和規模集約化經營,顯著提升了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水平,更為全省糧食持續高產穩產提供了保證。
二、打造樣板工程,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統一建設管理標準。為規范高標準糧田建設,河南省根據不同工程類型建設要求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借鑒各部門農田基本建設技術成果,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為基礎,制定《河南省高標準糧田建設標準》,指導全省結合農田實際,對項目區主要建筑物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規格、統一施工,規范有序地開展高標準糧田建設活動。
二是開展高標準糧田建設提升工程。河南省分三批選定產糧大縣開展省級示范點建設,集中打造21個規模大、標準高的高標準糧田提升示范點。按照示范工程高標準提升規劃、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整合資金、高標準配套服務、高標準管理保護和高標準考評獎勵的“6個高標準”要求,建成提升樣板工程,在全省樹立標桿,帶動全省又快又好地建設高標準糧田。
三是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在全省加快復制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典型經驗和成熟做法。如開封市“規劃、項目、資金、開發、使用”五個統籌模式;沁陽市“項目實施接受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組長、村干部、專業監理、鄉鎮包村干部、農發辦工作人員及社會各界人士監督的”六級監督管理模式;新鄉市“誰受益、誰養護、誰管理”土地整治后期管護經驗等。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引領,進一步鼓勵先進、鞭策落后,達到以點帶面、帶動全局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穩定投資增長長效機制。“十二五” 期間,我省累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700多億元,為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提供了資金保障。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及資金整合力度。在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動土地出讓收益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整合不同渠道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集中投入,連片治理,整體推進,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形成“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統籌使用管理機制。
二是拓寬資金籌措渠道。不斷探索完善“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在堅持群眾自愿、民主決策的前提下,引導農民群眾對直接受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工投勞。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還積極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3500萬元美元,建設高標準農田31萬畝。
四、創新管理體制,激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機與活力。
一是積極推進立法工作。2015年10月,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通過立法確保高標準糧田得到有效保護,并探索建立配套的管護機制,實現高標準糧田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
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培育發展、鼓勵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建設形成的資產移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護,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規模化經營。
三是切實加強信息化建設。2016年,我省專門開發高標準糧田地理信息系統,將全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項目信息上圖入庫,并及時更新建設信息,實現了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五、開展科技服務,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河南省在已建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持續開展高產創建活動,通過科技措施、資金投入和綜合配套服務,有效提升科技支撐糧食增產水平。
一是強化農業科技發展。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穩步提升耕地質量。開展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工作,以91名專家成員為核心,累計帶動近千名科技人員圍繞我省11類農產品開展協同攻關、集成示范。規劃新建1031個農技推廣區域(鄉鎮)站,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有機肥替代化肥等農業技術推廣力度。
二是實施科技支撐行動計劃。2012年以來,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聯合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擇優選擇30個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區采取良種良法以及組裝小麥、玉米(水稻)一體化綜合栽培技術,累計建設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160萬畝,增產幅度均達到10%以上,科技示范引領作用顯著。
三是加強技術培訓與宣傳。大規模開展農業干部、農技推廣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截止2018年底全省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3萬人。推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服務行動”活動常態化,實現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河南省已于2019年4月3日將59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分解到省轄市和省直管縣,并于4月16日召開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培訓班,對項目建設的政策要求、規范標準、操作流程、管理辦法等內容進行了專題培訓。下一步,我們將健全制度保障,做好規劃修編;指導、督促市縣抓緊分解落實2019年度建設任務,確保任務完成;狠抓項目管理,做好督導檢查;加強隊伍建設,落實廉政紀律,推動農田建設再上新臺階。